古人御寒有法宝_天天热讯

来源:2023-02-08 08:59:20    时间:掌上洛阳客户端

这两天,洛阳迎来降温,寒意明显,天气预报说还会有雨雪大风,好在现在有取暖设施,室内暖意融融。那么,在没有空调、暖气的古代,古人怎么取暖御寒呢?一起走进我市部分博物馆,来看看古人别样的御寒法宝吧。

保暖衣物好御寒

衣服、鞋、帽是人们遮风挡雨、抵御寒冷的必备之物。在洛阳民俗博物馆,有风帽、虎头靴、棉袍、暖耳等御寒保暖类藏品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湖蓝镶边印花大襟棉袍

风帽,是对两侧及后部有帽披下垂至颈肩的帽子的统称,具有抵御严寒、遮挡风沙的功能。作为御寒之物,风帽起源极早,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常见戴着风帽的男女。至明末,风帽造型更为优美,两侧弧度柔美而有张力,仕女戴上它时仿若观音,也有“观音兜”的叫法。洛阳民俗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风帽黄底黑边,上绣一些花草图案,还有一只黑虎。

古人认为虎既有镇邪纳福、安眠宁神之意,又有避除灾祸、佑人健康长寿之能,因此服饰上出现虎的图案或者以虎为造型,在民间十分常见。洛阳民俗博物馆收藏的虎头靴,也属此类。这双虎头靴的里子是蓝色的,鞋面为红绸,用各色彩线做出老虎的胡须、鼻子等,惟妙惟肖,十分可爱。

民国时期绣老鼠黑绸暖耳

暖耳,又名耳暖、耳套、护耳,是一种防寒护耳用具,由唐代耳衣演变而成。唐代边塞诗“金装腰带重,绵缝耳衣寒”,指出耳衣是一种军戎服饰。元明时期,暖耳较为盛行且多用于男子。明朝暖耳列入官服制度,是百官入朝时的一种御寒用物。清朝时,暖耳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服饰品,不仅男子出行时皆喜戴,还成了女性用于保暖的装饰品。此时,暖耳的形制发生了较大变化,戴暖耳的人群也由最初的武士扩大到妇女及儿童,由最初的保暖功能发展至既具保暖功能又具装饰作用的服饰品。洛阳民俗博物馆收藏的这对暖耳,用黑绸做成,上面绣有花草纹饰。

在洛阳民俗博物馆,还有一件大襟棉袍,整体为湖蓝色,镶黑边,绣有花草、仙鹤、鹿等纹饰。大襟即右襟,古人以右为大,故称右襟为大襟,是汉族男女的主要袍服衣襟形制。清朝末年,女式袍服下摆渐宽、衣袖加宽,领缘、衣缘及袖口喜镶宽大花边,多刺精致刺绣,两侧开衩,这些都是满汉袍服相互融合的结果。

古人也有“小火锅”

东汉镂空铜方炉

在洛阳博物馆,珍藏着一件东汉镂空花边铜温酒炉。这件温酒炉高14.2厘米、长18.2厘米,炉体长方形,直腹,平底,身与底均有24个长方形镂孔,四兽形足,腹底连铸一长条形出灰道,下承折沿、浅腹、平底长方形盘。炉沿上接镂空花边,上承一铜耳杯,杯呈舟形,两侧有鋬,浅腹,平底,铸工工整,装饰精美。

这种形体小巧的器具一般用青铜铸成,分为3个部分:主体为炭炉,下部是承接炭灰的盘体,上面放置一个活动的杯。专家称其为烹炉、温炉或染炉。从结构上看,这种炉颇像现代的“小火锅”,由于现代流行的火锅就是从温鼎这类保温器具变化而来的,有学者直接就将这种温鼎称为“原始火锅”。

兽面纹铜方鼎

在洛阳博物馆,还珍藏着一件铸造于西周时期兽面纹铜方鼎。它直腹立耳,有4条柱状足,柱状足的上部与鼎的腹部均饰有兽面纹。有没有发现“鼎”字有点像一个火锅?鼎最早是人们用于炊煮和盛放肉食的容器,商周时期,铜鼎逐渐演变成权利和地位的象征。例如,周礼中就有列鼎制度,规定天子用九鼎配八簋,诸侯用七鼎配六簋,根据身份的不同依次递减。目前发现的方鼎多是商代的,西周的方鼎存世稀少,且大多体型较小。这件西周兽面纹铜方鼎铸造精良,将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,向我们传达出一种“雄都定鼎地,势据万国尊”的崇高气势,是西周铜鼎中极为难得的一件。

错金银铜鼎

青铜文明时代在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装饰工艺——错金银工艺。洛阳博物馆珍藏的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就是很好的体现。它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非常小巧而精致,有着与前代青铜器截然不同的风貌。战国时期,中原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扁圆球形、蹄形足带有楚式风格的鼎,错金银铜鼎就带有明显的楚式风格。但与常见的鼎不同的是,在这件鼎的器身前端有一个短管流,可能是用来盛放流质肉食的。

寓教于乐消寒图

在古代,由于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,没有专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气象报告,因此人们通过记载冬季九九的天气变化,并与流传下的农谚相互印证,预卜来年的丰歉,一年农事的作息,都要根据这些物候现象来安排。

消寒图

在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,有一张馆藏的消寒图,这是一种传统特色浓郁的日历,为清代旧物,长宽均约为39.5厘米,图中分为9格,分别写着“拜相封候(侯)挑袍看春秋”9个大字,每一字均由9个笔画组成,且为双钩空心字。从冬至日起,每日填涂一画,九天涂一字,九九八十一日正好涂完,每字周围还有一首七言诗,共36句,内容十分丰富。每首诗的第一句也就是竖行连起来读,即为“头九初寒晚是冬,二九风寒冷气生,三九纷纷降雪霜,四九消寒日渐长,五九迎春地气温,六九河开绿水流,七九南来雁北飞,八九农人遍地忙,九九消寒安北方”。

“数九消寒”这样的文化现象,是农业文明的产物,是农业社会生产、活动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,与春种、夏锄、秋收、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适应。秋去冬来,大田农事告竣,仓廪丰足,猪羊满圈,人们就开始数九消寒,以待开春进行农事。

北方寒冷又漫长的冬季,也是百姓最难熬的日子,农闲无事可做,人们也可通过“数九消寒”这种消遣方式,寓教于乐,熬过寒冬,盼望春天的到来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田中够 通讯员 葛珊 杜甲飞 席晓丹 文/图)

关键词:

文章推荐

  • 赏传统年俗逛非遗庙会 铜官窑古镇重温传统民俗年

    中新网长沙2月6日电 (潘杏琼)在多地倡导就地过年的环境下,位于长沙市城北的铜官窑古镇景区,从1月24日至2月15日举行中国年·湖湘味·铜官

    中新网 2022-02-07
  • 哈尔滨铁路迎节后返程高峰 推出复工专列服务

    中新网哈尔滨2月6日电 (周晓舟 记者 史轶夫)中国铁路哈尔滨局有限公司6日发布消息,哈尔滨铁路迎来春节后返程客流高峰,6日至7日预

    中新网 2022-02-07
  • 冬奥动车组设5G超高清演播室 “瑞雪迎春”号智能化人性化结合

    中新网北京2月6日电 (记者 刘文曦)在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列车上首设5G超高清演播室,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的新型奥运版智能复兴号动车组瑞

    中新网 2022-02-07
  • 中欧班列“签证官”:日行10公里 用锤子“听诊”

    (新春走基层)中欧班列“签证官”:日行10公里 用锤子“听诊”  中新网郑州2月6日电 题:中欧班列“签证官”:日行10公里,用锤子“

    中新网 2022-02-07
  • 西湖守兰人的春节美丽故事:花苞为伴 手留余香

    中新网杭州2月6日电 (记者 谢盼盼)守望花苞,这是西湖守兰人许晔的春节故事,春节正是兰花花苞开花的重要时期。  今年春节里,浙江

    中新网 2022-02-07
  • 广告

    X 关闭

    X 关闭

  • 众测
  • more+

    京张高铁每日开行17对冬奥列车

      京张高铁每日开行17对冬奥列车  预计冬奥服务保障期运送运动员、技术官员、持票观众等20万人次  2月6日,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“北

  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小学生朱德恩深情演绎《我和我的祖国》

    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小学生朱德恩深情演绎《我和我的祖国》  9岁小号手苦练悬臂吹响颂歌  2月4日晚,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,9岁的

   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这19首乐曲串烧不简单

      多名指挥家列曲目单 再由作曲家重新编曲 本报专访冬奥开幕式音乐总监赵麟  开幕式这19首乐曲串烧不简单  “二十四节气”倒计时、

    “一墩难求” 冰墩墩引爆购买潮

    设计师:没想到冰墩墩成爆款一墩难求冰墩墩引爆购买潮 北京冬奥组委:会源源不断供货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近日引爆购买潮,导致一墩难求